從 Uber 看台灣外送市場的特殊性:平台化與差異化競爭的未來路徑
Uber 執行長指出,若全球市場如台灣密度,Uber Eats 規模可翻 3 倍。這揭示台灣市場的特殊性與平台策略的侷限,也反映未來零售發展可能走向差異化競爭與策略合作,而非全面正面對決。

早上看到一篇 Ben Thompson 對 Uber 執行長 Dara Khosrowshahi 的訪談,內容相當有趣。Ben 認為台灣機車和美食餐廳的高密集度,是造就台灣外送市場獨特性的關鍵因素。Dara 更指出,如果全球市場都像台灣一樣,Uber Eats 的規模將會是現在的 2 到 3 倍,可見台灣市場的特殊性確實相當驚人(那 Uber 是不是應該對騎士和餐廳更好一點?!
這也意味著 Uber 在全球擴張時,無法直接複製台灣的成功模式,進而延伸到與主要競爭對手 DoorDash 的發展策略差異。DoorDash 專注於美國郊區市場的食品外送服務,這與 Uber 透過平台網路效應,從叫車服務擴展到外送等多元服務,並以城市為優先發展的策略截然不同。這樣的策略差異,造就了 DoorDash 在美國食品外送市場的領先地位,而 Uber Eats 則在國際市場上更具優勢的現況。
以此延伸到台灣零售業的發展,多數人會認為跨業態的競爭日益加劇,各業者攤看來看長得好像都一樣!但若仔細分析各零售業者的現有基礎架構,會發現有些業者已朝向平台式發展,有些業者仍聚焦於商品銷售模式,當然也有業者試圖兩者通吃。而從 Uber 這篇文章就帶出一個可切入點:未來發展策略與獲利模式不同的業者,或許不一定會陷入直接競爭的局面,反而可能走向合作或差異化發展。例如,Uber 與 Waymo 在自駕車領域的合作,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