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Eats 的 PPP 模式在日本遇冷?從外送員、消費者到 Aeon 的多方博弈
Uber Eats 在日本導入 Pick, Pack, Pay 模式,讓外送員代購超市商品,但面臨報酬低、流程複雜、客服不彰等實務問題。Aeon 為何仍選擇合作?或許這場不完美的合作,正是對抗 7-Eleven 快商務的策略過渡。

日本 Uber Eats 宣布已將「由外送員代買代送的服務」(Pick, Pack, Pay,PPP)導入まいばすけっと(My Basket)、マルエツ等以 Aeon 集團為主的 1300 家門市。
我不禁好奇,在疫後全球外送平台普遍面臨財務壓力的情況下,PPP 這樣的模式真能為外送員創造新收益並補足零售人力缺口嗎?於是,花了點時間想查查實際運作的情況!
PPP 的費用結構缺乏官方數據,但從外送員社群的討論可見,他們對此服務興趣缺缺。有外送員直言:「沒有 3,000 日圓以上不送!」這反映了 PPP 低報酬、高勞動成本的問題。相比餐飲外送,外送員在 PPP 訂單中須揀貨、結帳、與顧客溝通,甚至可能因付款失敗導致整單取消,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拿不到任何收入。
多名外送員也曾反映,Plus Card 付款有時會因金額與系統估算不符而遭拒,導致交易無法完成,而 Uber Eats 客服的處理速度一向緩慢,許多外送員曾被困在商店內超過一小時,無法繼續接單。這樣的運作模式早已超出外送員的忍耐極限,許多人索性關閉 PPP 訂單,避免浪費時間。
另一方面,PPP 是否對零售通路有利,也存疑問。Uber Eats 透過 PPP 轉嫁揀貨與結帳的工作,理論上可減少超市與藥妝店的人力負擔,但外送員畢竟不是專業店員,對商品和陳列不熟悉,導致揀貨效率低、錯誤率高,甚至影響店家銷售。
此外,PPP 的替代品推薦機制也屢遭批評,經常與顧客需求不符,例如顧客訂購豆腐缺貨,系統卻推薦牛奶或優格替代,使外送員不得不額外拍照與顧客確認,進一步拖慢流程。這不僅影響交易流暢,更可能讓顧客將不滿情緒歸咎於門市,損及品牌信譽。
消費者則夾在 Uber Eats 與外送員的矛盾之中,面對一個不透明的購物流程。PPP 價格不確定,顧客在下單時無法準確得知最終結帳金額,而 Uber Eats 是否會對超額部分提供補償,亦未有明確機制。
且錯誤配送的商品沒有即時退貨機制,若顧客收到不符需求的替代品,只能透過客服申請補償,流程比親自到超市購物更加繁瑣。消費者原本期待 PPP 能帶來便利,卻發現比傳統購物更容易出問題,麻煩遠大於便利。
當 Uber Eats 積極推動 PPP 來拓展快商務市場,卻面臨外送員報酬低、服務流程難融入零售通路、消費者體驗不佳等問題,這項服務恐怕將面臨市場考驗。除非 Uber Eats 儘快改善支付與客服等系統機制,並調整外送員報酬,否則 PPP 恐難持續發展,最終被市場淘汰。
不過,再換個角度來想想為何 Aeon 會如此一頭熱?或許,對 Aeon 而言,若只將 PPP 視為 Aeon 旗下各通路的延伸服務而非主力發展的服務,就是現階段沒魚蝦也好,用來對付 7-11 的 7Now 的最好過渡性應用。畢竟,Aeon 的生鮮配送服務重點一向不是在快商務,借助 Uber Eats 之力更有利轉嫁成本的管理,而這一向是這些大型零售的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