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Pay 退出日本:贏者全拿的支付戰爭與台灣市場啟示
LINE Pay 日本正式退出市場,象徵掃碼支付進入贏者全拿時代。本文解析 PayPay 背後的結構性優勢、LINE 集團整併困境,以及台灣支付市場即將面臨的戰局變化。

台灣的 LINE Pay 正將進入電子支付市場的同時,日本的 LINE Pay 已如預定計畫於今日正式退場。這也驗證,不要看到「產業併購」與「集團綜效」兩個名詞就興奮過頭。企業合併之後的現實,往往不是直接加乘,而是必先失能與重組。當大型集團內部出現服務重疊或競合關係時,會主動展開資源爭奪,推進整併或斷捨離,勝者為王。
集團內競合:當綜效成為幻覺
這幾年日本的 LINE Yahoo 與 PayPay 正是在這套邏輯下運作。LINE Pay 最終遭到捨棄,既未併入 PayPay,也未進行事業讓渡,而是選擇全面終止其在日本的支付事業,多年累積的品牌與技術資產,無人問津、等同一文不值。
這一決策背後的問題不僅限於集團內部調整,而是整個 QR 決済(掃碼支付)或電子支付市場的結構性限制:這是個不具長尾效應的市場,終將由少數強者寡占。
LINE Pay 原本是日本掃碼支付的早鳥之一,2019 年曾以約 25% 的市占率位居國內第二,卻在一年內迅速滑落至僅 5%,退至第五名。主因是其難以與同集團的後進者 PayPay 在點數回饋與用戶補貼上進行正面對抗。即便先起跑,當資源無法匹敵,先發優勢也會瞬間瓦解。早起的鳥,撐不到吃晚餐。
PayPay 為何能獨領風騷?三大結構性優勢
整合 KPMG FAS 三浦貴治的分析和我自己的觀察,日本的掃碼支付市場正快速邁入「贏者全拿(winner-takes-all)」的淘汰階段,核心邏輯來自三個結構性因素:
- 網路效應帶來高度集中化:掃碼支付具備強烈的網路效應與商家導入門檻優勢,當某家業者突破關鍵規模後,其滾雪球式的擴張將快速邊緣化其他競爭者,形成無法共存的局面。
- 商業模式薄利結構難以支撐:自 2021 年 PayPay 推出「最低手續費 1.6%」後,價格戰進一步白熱化,連其自身也直到 2024 年才實現單季轉盈。缺乏龐大資源或補貼機制的業者,在如此競爭中極難存活。
- 缺乏支付以外的服務整合者將被淘汰:支付本身無法帶來可持續的利潤,唯有搭配數位金融、證券、薪資代發等更完整的金融服務,才有可能建立用戶黏著與經濟規模。否則,再完整的功能,也會被大型生態系邊緣化。
掃碼支付市場進入淘汰賽:贏者全拿時代已來
這種結構性淘汰的速度之快,也反映在最新數據上。2025 年初的調查顯示:PayPay 的使用率已從 2022 年的 41% 飆升至 65%,而 Rakuten Pay(36%)、d 払い(28%)、au PAY(19%)則明顯被甩在後頭。市場正快速收斂至寡占格局,LINE Pay 的退場只是開始,而 PayPay 可望贏者全拿?!
台灣市場方面,隨著 LINE Pay 正式進入電子支付戰場,這場既薄利又高度競爭的戰爭,將如何變化?只能先拭目以待各家業者的增資再增資,賭誰家底厚到可以再打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