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店自取也是購物服務體驗:IKEA 如何重塑最後一哩?
從小七與 Uber Eats 推動的自取優惠,到 IKEA 設計的 DIY 配送工具,零售通路正積極重塑「最後一哩」的體驗,把取貨行為轉化為顧客參與與品牌延伸,降低成本也提升黏著度。

最近走進小七,應該會注意到店裡佈滿 Uber Eats 的廣告素材,而這波合作主打的優惠之一正是「顧客到店自取」。這不只是平台與通路之間的雙向導客,我認為更可以解讀為零售通路主動反向整合最後一哩:提升來客率、降低配送成本,同時也減少在法規與配送品質不確定下對騎士人力的依賴。
用優惠吸引顧客自取只是起點,真正關鍵在於如何讓這段過程不被視為一種負擔,才是長久之計。這讓我想到 IKEA 最近測試中的一項服務設計:進一步把「取貨工具」也納入整體購物體驗的一部分。
IKEA 在這背後的思考,其實點出了新的服務定位邏輯。正如 IKEA Retail 全球服務經理 Alastair Morgan 所說:「IKEA 的目標是服務廣大的消費者,但傳統宅配模式並非總是適用。我們正積極探索 DIY 配送選項,提供更可及、更實惠、也更便利的取貨方式。」
為了解決無車族的搬運難題,IKEA 在荷蘭、奧地利與瑞典的門市實驗租借方案,包括手推車、電動四輪自行車、貨運腳踏車與電動拖車等,讓顧客能自行把重物載回家。針對住得較遠的顧客,IKEA 也持續拓展自助取貨櫃的設置,把取貨行為融入日常動線(例如超市停車場),讓取貨變得像買菜一樣簡單。
表面上看是解決物流問題,實際上,IKEA 正在延伸顧客對「DIY」的認知:從「自己組裝家具」,到「自己帶回家具」。配送不再只是成本與流程,而成為顧客購物體驗的延伸,也成為通路服務營收的一環。
IKEA 的做法,與其說是物流配送方式的創新實驗,不如說是一次重新設計「顧客如何參與零售最後一哩」的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