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便利不再是唯一,超商巨頭們如何應對家門口的生鮮挑戰?

日本超商神話破滅?當 7-11、Ministop 面臨「巷口超市」My Basket 的生鮮挑戰,便利不再是唯一優勢!深度解析「小商圈化」趨勢下,零售巨頭如何從「便利」進化為「生活支援中心」的轉型策略與未來商機。

當便利不再是唯一,超商巨頭們如何應對家門口的生鮮挑戰?
圖片來自 セブン、最大の脅威は「まいばすけっと」 加盟店が語る競争相手の変化

最近讀到兩篇有趣的日本零售報導:其一,是日本 7-11 的加盟主們,現今最擔心的競爭對手,竟是 Aeon 旗下的小型超市 My Basket(まいばすけっと);其二,則是同屬 Aeon 集團的便利商店 Ministop,也正積極部署,意圖分食 My Basket 的市場大餅。

「小商圈化」浪潮下的新霸主 My Basket

日本零售業的跨業競爭日趨白熱化,但過去 7-11 加盟主普遍認為,即便是藥妝店或其他便利商店同業進駐鄰近區域,對其營收影響有限。然而,My Basket 的崛起卻徹底顛覆了這項認知。

My Basket 以其適中的生鮮商品種類和更具吸引力的價格,對傳統便利商店構成實質威脅。其豐富的自有品牌商品更是錦上添花,直接導致部分 7-11 門市的來客數下降 1~2 成。

更有趣的是,日本 7-11 加盟主總是很老實,他們不僅曾向媒體透露自己會穿全家的襪子,這次更直言不諱地表示自己也是 My Basket 的忠實用戶。我認為,這或許才是對 7-11 最大的警示與反諷!

My Basket 早已洞察市場先機,曾明確指出:「My Basket 直接的競爭對手就是便利商店。」這家超商、超市混合型的業態,巧妙地融合了便利商店的即食商品需求,同時也能滿足消費者在家下廚的採買需求。

尤其日本在疫情之後,「小商圈化」成為一股不可逆的趨勢,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在住家附近完成購物。這使得 My Basket 以直營方式集中展店的策略更顯威力,並積極進駐便利商店關閉後的閒置店面,預計其在首都圈的勢力擴張將持續下去,對傳統超商構成長期且深遠的影響。

7-11 與 Ministop 如何破框求生

面對 My Basket 的積極攻勢,日本各超商也正積極轉型,除了先前介紹過的 Lawson Store 100 開始做價值重塑,7-11 與 Ministop 也在奮力一搏!

7-11 為擺脫傳統便利商店的框架,正積極探索多面向的轉型策略。他們不僅強化平價自有品牌商品線「Seven the Price」以應對價格競爭,更推出結合便利商店與超市機能的「SIP 概念店」,意圖提供更豐富的生鮮與日常用品選項。

此外,透過增加現做熟食與高附加價值商品,如現炸咖哩麵包、精緻烘焙點心和現泡紅茶等,7-Eleven 期望能在品質與便利性上,與 My Basket 做出市場區隔,並提升顧客的回訪意願。

出人意料(或說是同業思維)的是,隸屬於 Aeon 集團的便利商店 Ministop,也採取了與 7-11 類似轉型思路。他們正積極拓展結合便利商店與小型超市機能的 New Combo Store(ニューコンボストア)。

其核心目標是透過擴充冷凍食品、家用大容量飲料,並引進 Aeon 集團的自有品牌 Topvalu 系列商品,以提升單店銷售額,並開闢新的成長動能,企圖扭轉其在便利商店競爭中的劣勢。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開設的 New Combo Store 1 號店,日均銷售額較改裝前成長 36%,實際金額更高出全店平均 70%~80%,這顯示了該新業態的巨大潛力。

然而,和 Lawson Store 100 一樣,Ministop 不僅身陷同業競爭的泥沼,更面臨與同集團的超市品牌 My Basket 的差異化與資源競爭。Ministop 不僅擴展生鮮品項,更著重強化店內調理食品,將其從點心類延伸至主食類。

同時,為平衡店內調理帶來的人力成本,Ministop 導入了更有效率的營運模式,例如增設自助結帳機並減少人工櫃檯。但這些策略真能讓 Ministop 跳脫內外夾擊的困境嗎?我個人認為,或許集團層面的整合協調,才是其長遠發展的關鍵。

便利商店真正進化為生活支援中心

雖然日本零售戰爭仍在持續,但也已從中可清晰地看出日本便利商店產業的未來發展脈絡:

一、從「便利商品」到「生活必需品」的核心業務擴充

傳統超商以即食、零食、飲料和少量日用品為主,但新趨勢要求其將品項擴展至調理食品、生鮮蔬果、肉品、冷凍食品及家用大容量商品,成為滿足消費者基本生活所需的綜合供應站。

二、從「買了就走」到「即時滿足」的服務價值深化

單純的快速結帳已不足以創造顧客的黏著度。強化店內調理、提供新鮮製作的餐點,滿足消費者對品質與便利兼具的即食需求,將是超商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

三、從「人力密集」到「效率驅動」的營運模式革新

儘管人力成本與科技投入的黃金平衡點仍在探索中,但隨著人力成本不斷攀升,透過引進自助結帳、優化供應鏈、精簡管理流程等方式,提升營運效率,將是確保未來獲利能力的關鍵。

四、從「廣泛覆蓋」到「精準服務」的市場定位重塑

在「小商圈化」的趨勢下,超商需要更精準地分析當地居民的需求,並在複合型態中找到自己的獨特利基。無論是專攻即食、強調生鮮,或兩者兼顧,清晰的定位是突圍的關鍵。

令人玩味的是,日本零售市場的戰局,其實身處台灣市場的你一定不陌生。 或許台灣的各大零售業者早已超前部署,準備好迎接這場由「小商圈化」與「全方位生活支援」所驅動的產業大變革!清晰認知單純的便利已不再是終極武器,唯有不斷進化為能滿足消費者多元、即時且在地化需求的「生活支援中心」,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