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大變革!為什麼亞馬遜不只賣你商品,更想掌控你的「電商基礎服務設施」
Amazon 近日宣布將 Multi-Channel Fulfillment (MCF) 服務擴展至競爭平台,這項策略意味著它正從電商巨頭轉型為全球商業基礎設施供應商。Amazon 如何複製 AWS 的成功模式,從物流服務中獲取高利潤,並藉此滲透整個零售生態系。這場大變革將重新定義電商獲利模式與競爭格局,是所有零售從業人員與商業分析師必讀的趨勢洞察。

Amazon 亞馬遜將從電商平台升級為「全球商業基礎設施」的服務供應商!
Amazon 近日宣布其 Multi-Channel Fulfillment (MCF) 服務將擴展至 Walmart、Shopify 和 Shein 等主要競爭平台。這項策略不僅僅是服務升級,更代表 Amazon 從一個零售巨頭,蛻變為全球零售生態系統的幕後關鍵基礎設施供應商。
這場變革的核心,是讓第三方賣家能將來自不同通路的訂單,統一交由 Amazon 的物流配送體系處理。這不只為賣家帶來流暢的便利服務,更讓 Amazon 能從競爭對手的交易中獲取收入,實現雙贏。
此戰略正是 Amazon 繼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之後,另一項極具野心的佈局。過去,Amazon 的競爭優勢來自於其封閉且高效的電商生態系;現在,它正將最核心的資產:無人能及的物流與技術能力,轉化並擴大為一項獨立的、可對外銷售的服務。
這讓 Amazon 的獲利模式不再受限於單純的商品銷售利潤,而是從整個電商交易鏈中獲取穩定且高利潤的服務費用。此外,透過為 Walmart 等平台上的賣家提供服務,Amazon 得以無縫滲透這些生態系,掌握更多元的市場數據與金流,發展零售媒體等商機。賣家一旦習慣使用 Amazon 的物流服務,便會產生高度黏著性,這讓 Amazon 在整個產業鏈中的話語權變得難以撼動。
Amazon 的競爭維度早已超越零售通路。它的戰略擴張使其進入了 UPS、FedEx 等傳統物流巨頭的領域。同時,它也與 Shopify 等平台建立共生關係,透過 Amazon 提供的基礎物流設施,共同服務賣家。這種亦敵亦友的最高境界,正是 Amazon 對未來商業世界格局的定義。
這樣的模式在台灣,或許就屬超商網購到店取貨的物流體系。超商從物流服務反向發展成為開店平台,這也解釋了為何我一直認為台灣超商將成為台灣最大的電商平台。因為,發展物流基礎設施和會員生態圈,都是在打通數位銷售的任督二脈,並能取得穩定的獲利,而不是陷入商品比價的價格戰,拉低零售產業的競爭格局。
把數位銷售侷限在電商系統、發展一個電商平台的思路實在太過愚蠢!在數位時代,掌握物流與會員等服務基礎設施,比單純銷售產品更能掌控零售全局,這才是真正打通零售任督二脈的 OMO 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