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忠阻止外資收購小七的真正意圖:日本便利商店的資本戰與物流變局
伊藤忠參與小七 MBO,不只是為了抵擋 ACT 的外資收購,而是希望推動全家與 7-11 的物流與採購整合,挑戰日本便利商店產業的舊有結構。這場戰爭的核心,也許不是控制權,而是成本效率的未來。

從加拿大 ACT 宣布希望收購日本 7&i 後,7&i 的新聞就不斷。這場企業收購案已不只是日本小七的家務事,而是一場日本便利商店市場的資本戰爭。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關於全家爸爸伊藤忠參與小七伊藤家族 MBO 一案,從開始到破滅的「心路歷程」。
撇開 MBO 計畫最終因資金與信用評等等問題破局的各種策略與執行問題,伊藤忠商社會長兼首席 CEO 岡藤正廣表示,雖然他們知道 MBO 一案的目標十分艱難,但伊藤忠願意參與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希望能共同守護日本的國家利益,因為 ACT 過去一直依靠裁員與重組擴大業務版圖,若收購 7&i,勢必會進行門市整頓,將影響許多人的生計。
二是希望 7-11 與伊藤忠旗下的全家在物流和食品原料採購等方面可以合作,產生綜效。以物流面來說,若 7-11、全家聯手,Lawson 也可能加入共配,最終物流成本將削減至 1/3。而若共同採購雞肉等食品原料,將能大幅降低成本,並進一步專注提升企業價值。
這兩點其實完整地反映了日本便利商店目前的經營困境,這也顯示伊藤忠曾經考慮透過產業聯盟等方式提升日本便利商店產業的競爭力。所以,從戰略層面看,此次 MBO 事件遠非簡單的「阻擋外資收購」,而是涉及國際資本競爭、日本零售業未來發展方向,以及產業聯盟競合的可能性。
但,其是否以外資威脅作為藉口,來掩飾自身的經營問題?物流與供應鏈整合若具戰略價值,日本三大超商過去停滯不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也許 ACT 的收購提案本身並非最大威脅;真正的戰場可能不是企業控制權之爭,而是供應鏈效率與成本優勢的爭奪戰。如果日本便利商店三大巨頭確實有決心改變現有產業結構,關鍵挑戰在於:長期形成的日本便利商店產業內部利益格局與競爭模式,是否已經根深蒂固?使得即使面對外部威脅,真正的產業變革依然舉步維艱?
如果不是,那伊藤忠提出的產業聯盟模式,才有可能在未來以不同形式繼續前進,成為日本零售業應對全球競爭的重要選項之一。